English

如何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2000-11-10 来源:光明日报 江勇 我有话说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强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而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无疑是重要的一环。这是因为,在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总体上趋于恶化、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立足生态农业,重视农业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利用,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既要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和繁荣农村经济,同时又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好农业发展的条件,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结合起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以破坏农业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要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发展持续之目的。通过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把现代科学成果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起来,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应当把粮食生产和多种经济生产结合起来,发展种植业与发展林、牧、副、渔业结合起来,利用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资源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持续发展应当是土地、水和动植物物种资源得到保护,无环境退化,技术上适宜、经济上可行并能为社会接受的发展途径。

——加强林业资源保护,建设绿色文明。林业资源具有涵养水分、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防风固沙、防旱防涝等重要功能,在保护自然生态平衡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自90年代以来,我国林业资源破坏严重,以至生态环境恶化形势严峻。尤其是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由于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荒漠化问题严重。因此,今后要进一步营造和保护好三北防护林体系和一些重大林业工程,加强森林和草原保护,推进防沙治沙和防护林体系建设;必须切实贯彻国家和地方关于森林、草原、环境保护的有关法规,有效地遏制住因人为破坏、乱砍滥伐、滥垦荒地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土壤荒漠化势头;要通过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完成生态重建,大力提高森林覆盖率,使我国在21世纪能顺应绿色文明的新趋势,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有利于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农业产业化以农业经营活动的市场化、集约化为主要内容,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但是,产业化如果不因地制宜地发挥优势而进行盲目经营,就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因此,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按照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从实际情况出发,有利于从总体上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做到“靠山养山、靠田养田、靠水养水”,抓好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要选择具有资源优势、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带动作用大的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培育扶植,发展绿色农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突出区域特色,把培育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开发结合起来,既能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格局,也能从总体上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乡镇企业要探寻与生态目标、社会目标相协调的经济发展模式。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农业生态环境也在呈恶化的趋势。生态环境的恶化,使我国农业自然抗灾能力减弱,旱涝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损失严重。例如,仅1998年,我国因洪水冲击,受灾农田就达6亿亩以上,成灾2亿亩,绝产5000万亩,水利、农业基础设施损毁极为严重。因此,从我国人口众多和农业资源相对紧缺及生态破坏严重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农业综合开发,要力求建立和采取有利于保护资源环境的种养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使农业生产能够在生态环境可接受的条件下不断增产满足社会需求的农产品。这就要求农业综合开发不能是单项开发,要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既要合理有效地开发各种资源,又要精心保护和管理各种资源;要在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建立起立体种养、多层次利用的高效开发体系,充分利用土地、水源、阳光等自然资源条件,形成农业资源优化配置、能量互换的良性循环,使农业得以永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